top of page
200808-臉書和行動-2-3.jpg

塑化劑是環境賀爾蒙

在昱伸香料公司出售含違法塑化劑DEHP的起雲劑事件爆發前,環境荷爾蒙早已全面入侵你我生活,舉凡食衣住行育樂、柴米油鹽醬醋茶都難逃其魔掌,雖然不時會有專家報告指出某某產品含有危害健康的化學添加物,但每當過了媒體浪頭,這些隱形殺手就又安穩地躲匿起來,廠商繼續製造,健忘的讀者/消費者繼續從超市、超商貨架取下商品,放進購物推車中。

 

環境荷爾蒙又稱「內分泌干擾素(Endocrine disrupter substance簡稱EDS)」,一些人造化學物質污染環境後,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體(或其他生物體內)。它可模擬我們體內的天然荷爾蒙,進而影響我們基本的生理調節機能。

 

環境荷爾蒙對人體或野生動物之影響,會隨年紀或性別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對胎兒和新生兒影響最鉅。在胎兒發育階段,其將影響生殖系統發育及動物性別表現,亦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展,造成孩童學習能力低落、無法集中注意力等問題。對成年個體而言,環境荷爾蒙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引發甲狀腺癌,亦會影響男性或女性生育能力,增加男性攝護腺癌、女性乳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機率。(摘自環境資訊中心

03 環境賀爾蒙-2-2.jpg
03 環境賀爾蒙-2-3.jpg

環境荷爾蒙需要新的毒理學典範

我們合理的懷疑,過去20年化學製品的普及,與兒童因為內分泌所產生的身心機能失調有關,包括生殖系統的問題(隐睾症、尿道下裂、睪丸癌)、女性性早熟、白血病、腦癌、和神經行為失調。在此同時,全球塑膠的產量已經從1970年代的5千萬噸,增加到現在的3億噸。全球化學工業的產值從1970年的1700億,暴增到2013年的4兆。全球的人類的血液、脂肪、臍帶血中,都可以檢測出多氯聯苯、BPA、和磷苯二甲酸酯這類化學物質。

 

內分泌學家現在相信,傳統的毒性研究需要改變。過去在進行化學物質的風險評估時,普遍抱持著「劑量決定毒性」的觀念。這類測試模式背後的假設是劑量與毒性之間具有單純、線性的關係,亦即劑量越高,毒性越強,反之亦然。根植於此,化學物質有所謂的「安全」劑量。傳統的毒性檢測程序就是每次選定一個化學物質,在成年動物身上做測試,如果沒有引發癌症或死亡,那個劑量就被視為安全。

 

想要充分的評估內分泌干擾物(EDC)對人類健康的衝擊,對於劑量與毒性之間的關係,需要有一個典範的轉移。由於EDC長期、持續的存在於環境中,它們就像人類體內自然產生的賀爾蒙一樣,是同時存在的。EDC也跟天然賀爾蒙一樣,極低的劑量就會產生調節身體功能的效果(通常在十億分之一到兆分之一的範圍)。這個概念很重要,因為我們從子宮開始,一生都在接觸EDC。

 

我們需要新的檢測方法,將EDC在日常生活中以極低的濃度影響人類健康納入考慮。有別於過去毒理學使用單一化學物質、單次接觸、以劑量思考毒性的方法,我們亟須一個更能模擬日常生活中接觸化學物質的模式的風險評估程序。此外,我們也必須了解,由於某些生命階段特別容易受到EDC的影響(尤其是發育階段),過去只在成人身上檢驗的風險評估方法,不見得可以用來推估胚胎或嬰兒時期所產生的接觸。(摘自內分泌學會

03 環境賀爾蒙-2-4.jpg
03 環境賀爾蒙-2-5.jpg
03 環境賀爾蒙-2-7.jpg
03 環境賀爾蒙-2-6.jpg

不想年紀輕輕得乳癌 專家建議別再用塑膠袋裝熱食

 

(2019/07/30)乳癌名列女性好發癌症首位多年,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國人乳癌診斷年齡中位數在45歲到49歲,比西方國家的70歲到74歲年輕許多,這些女性正值生育、人生光輝期,對個人和家庭衝擊力道不可小覷。遠離乳癌,醫師提醒,生活中避免接觸塑化劑丶不要使用塑膠袋裝熱食。

 

年輕型乳癌首度列入乳房醫學會的乳癌教科書,台大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暨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指出,台灣女性乳癌年輕化幾乎全球第一,台灣小於40歲以下乳癌患者16.6%,美國8%,小於35歲年輕型乳癌病例,台灣9%,是美國4.5倍。

 

年輕型乳癌有幾項特徵,包括自我檢查不易、影像篩檢不容易,而且年輕型乳癌發現時,腫瘤通常較大,平均2公分,往往已經是第二、三期乳癌。更糟的是,年輕型乳癌細胞惡性度較高,預後較差,較容易侵犯淋巴腺或沿乳管擴散。

 

張金堅說,這些女性往往未婚、新婚、剛生育,不僅是家庭也是職場重要支柱,得知罹患乳癌,對生活衝擊非常大。長久以來,年輕女性罹患乳癌被認定是預後較差的一群,通常必須更積極接受治療,相對死亡率仍高出70%,顯示年輕型乳癌的腫瘤在生物特性上更具有侵襲性。

 

醫界認為,台灣年輕型乳癌除了與遺傳相關,與環境中的塑化劑、外食、農藥也強烈相關。他解釋,女性乳房真正成熟在第一胎生育後,才達到動情激素、黃體素等成熟,在未成熟期,容易受到環境中荷爾蒙影響,累積了30多年的環境荷爾蒙也是使國內年輕化乳癌增多的元凶之一,避免環境荷爾蒙確有必要。(摘自聯合新聞網

03 環境賀爾蒙-8.jpg
03 環境賀爾蒙-2-9.jpg
03 環境賀爾蒙-10.jpg

塑化劑致性早熟 2歲女童來初經

 

(2017/11/18)去國內研究就已證實,塑化劑會讓幼童性早熟,曾經有女童六歲,就來月經,成大研究團隊日前就發現,有位女童幾乎天天接觸塑膠製品,沒想到,兩歲就來初經,因此提醒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勤洗手,而且儘量以不鏽鋼或陶瓷、取代塑膠容器,才能減少塑化劑對健康的威脅。

常用塑膠杯、長期暴露在塑化劑下,小心幼童性早熟!日前有位兩歲女童下體出血,媽媽帶去看診,確診為初經性早熟,探究原因才發現這位女童常用塑膠杯喝飲料,家長也常用保鮮膜或塑膠盒微波食物,還會讓女童在塑膠地墊上玩耍,加上媽媽常幫女童化妝,經過尿液檢驗發現,女童尿液中塑化劑濃度過高,才導致初經提早來。

成大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對小朋友來說,我們第二性徵還沒有發育之前,他這個系統是沒有被啟動的。但是塑化劑一進入之後,它會刺激我們中樞神經,會刺激我們的腦下垂體,就開始分泌這些生殖荷爾蒙了。」

幸好女童經過藥物治療後,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成長狀況已恢復正常,收治個案的成大研究團隊表示,只要是塑膠容器,不論冷或熱、長時間接觸食物,都會溶出塑化劑,尤其是幼兒學爬學走時,很多家長會購買塑膠地墊,避免受傷,但是很多小孩有咬手習慣,很可能就把塑化劑給吃下肚。

成大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當時候我們量地板上的灰塵、塑化劑的含量,最高可以達到2萬個ppm,平均地板上的灰塵是2千個ppm。」

研究團隊建議家長,塑膠地墊不是不能用,但是用完、一定要先讓孩子用肥皂洗手、再吃東西,儘量以不鏽鋼或陶瓷、取代塑膠容器,千萬不要用塑膠袋裝熱食,這樣才能減少塑化劑對健康的威脅。(摘自公視新聞網

03 環境賀爾蒙-2-11.jpg
03 環境賀爾蒙-12.jpg
03 環境賀爾蒙-2-13.jpg
03 環境賀爾蒙-14.jpg
03 環境賀爾蒙-2-15.jpg
03 環境賀爾蒙-2-16.jpg

​自保之道

 

面對生活周遭滿是塑化製品的四面楚歌之境,我們又該如何自保?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林杰樑教授提出幾點建議:

  1. 外食族請量少購買塑膠餐盒便當食用,避免加熱。如選用紙餐盒便當食用,只加溫但避免加熱,微波時間越短越好,可把規定微波時間減半。

  2. 微波加熱食物時,儘量避免使用保鮮膜。萬一不得以要使用保鮮膜,記得留三分之ㄧ空隙,保鮮膜距離食物最少2公分以上。

  3. 含有油質的食物如:肉類、剩菜、起士等,即使在室溫下,儘量避免以保鮮膜直接接觸。

  4. 任何PVC材質加熱,其塑化劑都會揮發出來,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變成家庭灰塵,可能使誘發孩童氣喘病發作。因此,常常使用吸塵器清潔屋內灰塵。

  5. 高油脂食物如:油炸、肥肉、家禽的皮或是內臟類食品,應避免食用,以防過度攝取經由食物鍊累積的塑化劑或其他環境賀爾蒙。

  6. 孕婦及孩童為塑化劑的高危險群,更要注意避免暴露任何的塑化劑。

  7. 孩童使用玩具避免一邊使用一邊吃東西,最好使用完再用肥皂洗手。避免使用含PVC橡皮擦 。

  8. 孕婦避免化妝或使用香味十足的保養品或個人清潔用品,嬰幼兒也應該避免。(摘自綠十字健康網,該網站由林杰樑教授創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