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0808-臉書和行動-2-1.jpg
​展出時間:2020年9月2日~27日
地點:台北捷運忠孝復興藝文廊

​塑膠世紀

全球的塑膠產量從1950年的500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3億800萬噸。截至2015年,全球已生產的塑料總和達到83億公噸。所有這些生產出來的塑膠,大約有2/3被釋放到環境,並且以某種形式待在環境裡,如海洋裡的廢棄物、空氣和土壤中的塑膠微粒或奈米微粒、水中塑膠纖維,或人體裡的塑膠微粒。

事實上,如今我們環境中塑膠充斥的程度已經足以讓科學家用來鑑定沉積物的年代。換句話說,塑膠已經形成一個地質時代:「塑膠世紀」(Plasticene Epoch),代表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產生嚴重衝擊的開始。(摘自國際環境法中心

塑膠是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占比超過90%。目前全球大約有6%的原油被用來製造塑膠,其中一半當作原料,另一半當作能源。塑膠產業所消耗的原油每年以3.5-3.8%成長,這個速度比原油需求每年0.5%的成長快上許多。如果目前塑膠用量的成長趨勢不變,到了2050年,塑膠所消耗的石油將佔20%。

目前全球有26%的塑膠用來製作包裝材料,其中有95%在短暫使用後即失去它的價值,每一年造成800-1200億美元的損失。塑膠包裝幾乎都只被使用一次,尤其是企業對消費者(B2C)商品。

 

塑膠雖然有許多優點,不過塑膠的問題也隨著時間逐一浮現,主要包含三個領域:(1)塑膠流入大自然(尤其是海洋)對環境產生的破壞;(2)生產和焚化塑膠垃圾所產生的溫室氣體;(3)塑膠內含的可疑化學物質對於健康和環境的衝擊。(摘自艾倫・麥克亞瑟基金會

01 塑膠世紀-2-2.jpg
01 塑膠世紀-2.jpg
01 塑膠世紀-2-4.jpg

塑膠流入浪潮

 

每一年至少有800萬噸的塑膠流入海洋,大約等同於每分鐘有一部垃圾車倒進海裡。如果再不採取行動,到了2030年會增加到每分鐘2部垃圾車,到了2050年變成4部垃圾車。資料顯示,這些流入海中的垃圾主要是塑膠包裝。在這方面,國際上的淨灘活動也顯示62%是塑膠包裝。

 

塑膠可以在海洋中存在數百年,這代表海裡的塑膠數量會隨時間累積。有研究估計目前海洋中的塑膠有1500萬噸,如果不再採取行動,2025年塑膠垃圾與魚類的重量比將會達到1比3,到了2050年海中塑膠垃圾的總重量將會大於魚類。

 

海洋塑膠嚴重的衝擊自然資源。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調查報告,塑膠每一年至少造成海洋生態系統130億美元的損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估算塑膠造成該地區觀光、漁業和運輸業損失13億美元。除了對於經濟直接的影響,塑膠還對人類生活、健康、食物鏈造成衝擊。(摘自艾倫・麥克亞瑟基金會

01 塑膠世紀-4.jpg
01 塑膠世紀-5.jpg
01 塑膠世紀-6.jpg

全台海域都有塑膠微粒

 

(2019/01/03)從花蓮出發、繞行全臺包含澎湖、小琉球、蘭嶼等離島十六天的「島航計畫」,航經六百五十多個海哩,在沿途51個測點進行塑膠微粒檢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溫珮珍指出,海域的塑膠微粒其實跟陸地的行為活動息息相關。

此次選擇海口或漁業活動密集的地區做檢測,並且參考美國五大環流基金會(5 GYRES)的網具設計和分析方法,將撈取到的塑膠分為硬質塑膠(如瓶蓋)、軟質塑膠(如食品包裝)、發泡塑膠(如保麗龍)、塑膠纖維(如魚線、漁網)與圓形塑膠粒(塑膠原料),進一步理解塑膠微粒的來源。

溫珮珍指出,51個採樣點都有檢驗出塑膠微粒,意即「全臺沒有任何一個地點沒有塑膠微粒問題」,每立方公尺海水中有 0.016 到 64.12 個塑膠微粒不等,等於每個標準游泳池(長 25cm x 寬 21 m x 深 2 m)裡最少有 30 至多有 10 幾萬個不等的塑膠微粒在池中。其中含量最多的為嘉義八掌溪出海口,每立方公尺有 64.12 個塑膠微粒,其次為高雄後勁溪出海口與基隆和平島,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分別有 4.90 與 3.10 顆塑膠微粒。

 

溫珮珍說明,在結果中發現全臺海域中硬質塑膠(如瓶蓋)的佔比最高,意即日常生活使用的塑膠為最大宗;八掌溪出海口的塑膠微粒來源則是塑料加工廠,圓形塑膠粒遠高於其他海域;各項人為產業活動頻繁的西南部海面,塑膠微粒含量也相對偏高,其中可能來自塑膠袋、食品包裝的軟塑膠佔 9.7 %;漁業活動支撐蚵棚架的發泡塑膠佔 6.9 %。(摘自上下游

(2019/01/03)邱文彥提醒,黑潮此次的調查是針對海洋的表水層,但近來科學家已發現塑膠微粒也會隨著海流沉到海底下,污染底棲生物,以台灣人好吃蝦蟹、大魚的飲食習慣來說,塑膠微粒很可能會藉由食物鏈進入人體,雖然塑膠微粒本身對人體的危害還不清楚,卻會吸附環境荷爾蒙、重金屬、海水中的有機物…等有害物質,同樣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的風險,呼籲大眾與政府應更嚴陣面對。(摘自風傳媒

01 塑膠世紀-2-8.jpg
01 塑膠世紀-2-9.jpg

80%海龜含塑而亡


(2019/05/26)全世界共有7種海龜,台灣海域就可以看到5種,特別是台灣離島常見的綠蠵龜,每年吸引眾多遊客朝聖觀賞。然而,研究人員指出,高達8、9成的海龜死後解剖,都被發現胃腸內含有大量垃圾,人為製造的廢棄物流入海中,美麗的海底生態首當其衝。

這些廢棄物對於海龜到底有什麼樣的吸引力呢?也許是誤食、有時也會因為海龜誤判塑膠袋是水母而吃下。台灣研究海龜逾25年的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所率領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累積解剖海龜超過上百隻,據觀察,其中8到9成的海龜胃裡都有垃圾。

程一駿進一步解釋,倘若海龜胃腸健康,即便誤食廢棄物、只要可以順利排出體外就不會造成傷害,「胃跟腸之間有一個口,垃圾要是卡在那裡進不去腸道,那問題就大了,因為牠排不掉。」他指出,「海龜會假設牠不餓,沒吃東西體能會慢慢喪失,到一定程度會因為無法抵抗環境變化,就走了。」

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人員舉例,2016年6月,有民眾通報在金門料羅灣沙灘出現一隻死亡的綠蠵龜,查證後得知是同月由廈門收容機構野放的3隻海龜之一,從野放到被通報死亡不過短短4天。經研究室解剖後,發現其體內臟器周圍脂肪肥厚、代表曾被妥當照料,但食道、大小腸均沒有食物,胃腸內卻有一段塑膠硬管和尼龍繩漁網,推斷應是誤食垃圾而進食、最後死亡。

除此之外,海龜也可能出現腸套疊,當廢棄物勾住海龜前段的腸子,因腸子會不斷蠕動,前段的腸子被往後拉、跟後段腸子套在一起,就會造成腸子阻塞而喪失功能。「很難救。」程一駿表示,國內和國外都曾發生海龜腸套疊的案例,不論是餵食礦物油、或者開刀取出異物,治療效果都很有限。(摘自風傳媒

01 塑膠世紀-2-10.jpg
01 塑膠世紀-2-11.jpg
01 塑膠世紀-2-12.jpg

塑食鯨豚

 

懷孕巨鯨屍體塞滿22公斤塑膠,一屍兩命

(2019/04/03)義大利地中海薩丁尼亞島一處沙灘,上週有一隻體長8公尺的抹香鯨屍體被沖上岸,母鯨孕育生命的體內,竟塞滿22公斤的塑膠垃圾。世界自然基金會1日表示,從巨鯨胃裡發現許多回收垃圾,像是塑膠購物袋、塑膠杯盤、糾纏成一團的釣魚網線,以及條碼清晰可辨的洗衣精塑膠瓶,甚至還有毛巾床單。抹香鯨的死狀令人痛心,牠體內懷有3公尺大的胎兒,但在擱淺前已死亡,一屍兩命。

根據《美聯社》報導,驗屍結果發現,這隻抹香鯨懷有近3公尺長的胎兒,但已死亡腐爛。專家稱,這隻母鯨由於2/3胃容量塞滿了垃圾,所以沒有辦法消化食物,很可能死於營養不良,但確切死因仍在調查當中。(摘自風傳媒

領航鯨痛苦亡,體內塞滿塑膠袋

(2018/06/04)泰國南方靠近馬來西亞邊界日前出現一條雄性領航鯨,這頭幼鯨奄奄一息,雖然救援人員試圖幫助牠漂浮,並為其搭建遮陽傘,但仍在1日下午死亡,過程中曾掙扎吐出5個塑膠袋,解剖赫然發現,這頭領航鯨胃裡有重達8公斤的80個塑膠袋,令人震驚。(摘自自由時報

肚內塞40公斤塑膠袋 菲律賓鯨擱淺吐血亡

(2019/03/18)一頭胃內塞了40公斤塑膠袋的年輕雄性柯氏喙鯨15日在菲律賓南部海岸擱淺。大量塑膠袋讓牠無法進食,也沒有體力游回大海,最後牠在脫水、飢餓的狀態下死亡,臨死前還吐血。解剖結果顯示,這頭身長4.7公尺的柯氏喙鯨胃內有40公斤的塑膠袋,包括16個米袋、4個香蕉種植園用袋和各式購物袋。(摘自中央通訊社

01 塑膠世紀-2-13.jpg
01-塑膠世紀-13.jpg
01 塑膠世紀-14.jpg

綠色和平:六都家庭每週買回2.2億件塑膠

 

(2019/08/13)綠色和平今天公布六都「你家超市垃圾有多少」調查,估計每週可能買回超過2億2千多萬件塑膠產品或包裝,但業者無改善意識,成為塑膠危機。綠色和平從六都招募36戶家庭共91人參與,以民眾自身平常採買的習慣,連續7天拍照記錄在全聯、家樂福量販店、家樂福便利購、7-Eleven、全家便利超商、大潤發、Costco好市多、愛買、頂好與美廉社等10間零售通路購物所產生的塑膠製品與塑膠包裝。

綠色和平以內政部縣市戶數的統計資料推算出,六都所有家庭每週從10大零售通路,可能買回超過2億2千多萬件的塑膠,平均每戶每週從這些零售通路帶回約35個塑膠製品及包裝。

調查顯示,在這些零售通路中,常見的塑膠袋、塑膠膜、塑膠盒、塑膠托盤與網袋,36戶家庭一週內就會買回家大約493件,若以六都的戶數結構推算,六都全部家庭一週內共買回約8810萬件,通路業者搶攻的飲料市場所製造出的飲料杯、杯蓋與吸管也很可觀,以六都的戶數結構推算,六都全部家庭一週內共買回約2356萬個,寶特瓶則在一週內被買回約2475萬個,保麗龍製品有1894萬件,其他非自有品牌的塑膠包裝,如零食餅乾、吸管套等包裝,也有6667萬件。

綠色和平訪談兩家回收業者,業者表示,這些被民眾買回的塑膠製品,屬於實務上難以回收的比例約為62%,包含塑膠膜、塑膠盒、塑膠托盤與網袋、飲料杯、杯蓋與吸管及其他塑膠類等;其中,其他塑膠類多屬於複合材質,本來就不屬於回收項目。

業者表示,這些塑膠廢棄物因為混雜後不易分類,分選效率不佳,導致再製後的品質不好,回收價格低,沒有廠商願意購買,人工揀選也相對耗時,而難以進入回收循環,最後只能被當一般垃圾丟棄,由焚化或掩埋處理。​​(摘自自由時報

bottom of page